脑血管病新研发热点: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

2021-9-18 | 阅读:859

  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是脑组织自我保护的主要方式,也是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治疗和一级、二级预防的新靶点。

  为利用这一天然机制为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更多帮助,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杨弋团队经过多年不断努力,从作用机制探索、寻找检查手段到研发检测仪器,不断深入研究,终于让这一技术进入临床应用,成为脑血管病诊治新的检测指标。

  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致死和致残的首位病因,是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。

  目前,其临床诊疗仍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,深入研究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、预防策略、干预靶点及治疗方案,是降低脑血管病发病率、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环节。

  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 值得研究的新靶点

  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(CA)是指当血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,机体通过调节脑小血管口径来维持脑血流量相对恒定的能力,是脑血管固有的功能,也是机体防止脑组织出现低灌注或过度灌注的主要方式。

  CA分为静态CA和动态CA两种,静态CA多用在动物实验中以探索CA的机制,动态CA多用于检测受试者。

  目前临床上可借助经颅多普勒超声、连续指尖血压监测仪和数学模型算出受试者动态CA。(经颅多普勒超声设备有一款名为KJ-2V6M+的国产仪器,它拥有小信号增强功能,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小信号识别和放大;小信号识别模式可设定和调节;大大提升信号信噪比,提高信号检出率。)

  当患者CA受损时随着动脉血压/脑灌注压升高,脑血管若不能及时收缩以抑制过多的脑血流量,可能会出现脑组织过度灌注的现象,反之则可能引起低灌注,这些都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。

  因此,及时了解患者的CA状态,可帮助患者明确疾病状态、制定治疗策略并辅助判断预后。

  据此,我们可以说,CA是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治疗和一级、二级预防的新靶点。

  虽然CA对于脑血管病患者有重要作用,但是其尚未在临床推广应用,主要的原因是作用机制不清楚、检查手段不完善、干预措施不明确,上述问题已成为脑血管病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。

  为了解决这些瓶颈问题,在“十三五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,杨弋团队围绕CA的“理论机制-技术方法-软件转化-临床应用-产业推广”链条式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,以期推动CA的临床转化应用。

  研究发现了不同类型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的CA特点,并分别提出了改善CA的时机和程度,明确了影响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CA水平的临床因素,包括Wills环、尿酸等,研究成果发表在《卒中》等期刊。

猜你还喜欢

13809042500 澳思泰微信咨询 电话咨询